在化龙“瓜”香四溢
在化龙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 “瓜王”,他用15 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瓜农成长为周边农户师示范“样本”的“新农人”。走进“新农人”刘志强的大棚,种植的西瓜、冬瓜、甜瓜等满目叶蔓茂密,藤蔓翠绿粗壮,瓜果圆润饱满……这片丰收景象的背后,记载着他历经波折的创业奋斗之路。


“温度差0.5℃,瓜果甜度少1度!”在刘志强的瓜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自动补光系统模拟最佳光照时长,智能通风设备每日动态调节“呼吸节奏”,避免传统种植中“忽冷忽热”导致的裂瓜、畸形果。不仅如此,他引入吊蔓栽培技术,让瓜果“住上楼房”,有效提升通风透光性;还通过高温闷棚技术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并采用物理诱捕法替代传统农药,确保瓜果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以前种瓜看老天脸色,现在靠数据说话。手机一点,就能给大棚‘开窗透气’!”如今,“新农人”刘志强用8个智能瓜棚、60万斤年产量,向外界证明:“种地,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苦差事!”

干农业,根本当不了“甩手掌柜”。就算有科技的加持,刘志强仍每天都“泡”在大棚里,从选苗、开花、授粉到结果,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严格把关精心养护,“为了让资金在提升农业技术方面‘物超所值’,在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要精益求精。”

当传统瓜农还在为批发压价发愁时,刘志强已带着种植的皮薄肉厚、香甜细腻的优质瓜果闯入电商赛道!凭借优良的品质,他的瓜果迅速积累大批回头客,形成“线下直供农批市场,线上联动头部主播”的双轨布局:不仅覆盖周边批发集散地,更通过与东方甄选等顶流直播间合作,让化龙瓜果走进千家万户。在他的精细化运营下,旺季时日发货量可高达2-3万斤。


“农业升级不是推倒重来,需要脚踏实地,既要有科技新农人的锐气,也要守住老把式的匠心。”当更多的“刘志强”用智慧重新定义土地,化龙乡村振兴的答卷也将越写越“甜”!
相关内容:
-
在化龙“瓜”香四溢
在化龙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 “瓜王”,他用15 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瓜农成长为周边农户师示范“样本”的“新农人”。走进“新农人”刘志强的大棚,种植的西瓜、冬瓜、甜瓜等满目叶蔓茂密,藤蔓翠绿粗壮,瓜果圆润饱满……这片丰收景象的背后,记载着他历经波折的创业奋斗之路。“温度差0.5℃,瓜果甜度少1度!”在刘
2025-04-27 08:47:00 -
数据知识科普9“紫领”人才
数据知识科普9“紫领”人才有“蓝领”(体力劳动者)和“白领”(脑力劳动者),但你听过“紫领”吗?“紫领”人才是活跃于现代制造业生产一线,介于传统技术类和技能类人才之间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比如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云网智能运维员等,在工作内容、能
2025-04-22 10:53:00 -
何以中国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话武夷茶:传统为魂 科技赋能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朱鹮):一株武夷山岩茶叶,从在茶园中生长,到最终落入茶杯里泡出茶汤,需要经历什么?答案是采摘、萎凋、做青、初焙、拣剔、复焙等十余道制作工序。“所有六大茶类里面,最复杂的就是乌龙茶类;乌龙茶类里面最复杂的又是武夷岩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2025-04-21 16:08:00 -
宜城市流水镇:全产业链赋能 小西瓜“种”出亿元大产业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谢子恒、肖银桥)近年来,流水镇依托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不断壮大西瓜种植“育种管收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瓜农在育苗基地购买西瓜苗4月份是栽种西瓜苗的关键期。清晨六点,流水镇黄湾村八组西瓜种植大户王成早早赶到育苗基地,为自家的百亩瓜田预订了8000棵西瓜苗。“自己育苗
2025-04-15 12:01:00 -
天祝:发展食用菌产业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武威市人民政府_媒体看武威】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天祝县大红沟镇积极抢抓农时,大力推进食用菌大棚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和群众增产增收奠定基础。走进大红沟镇红沟寺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座座钢架大棚拔地而起,工人们忙碌着焊接骨架、安装遮阳系统,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今年我们计划新
2025-04-05 16:19:00 -
云南嵩明:“新农人”探索新模式 生菜产业铺就共富路
...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有一位“新农人”,名叫蒲长文,扎根农业一线20余年,带领乡亲们种出高品质生菜,打响嵩明生菜的“绿色招牌”。目前,在蒲长文带动下,嵩明县生菜种植面积1万多亩,每年输出生菜2万吨。当地通过“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的模式,形成蔬菜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让生菜的“绿叶子”成为带动
2025-04-05 0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