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植入支架后,为何还会变窄?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某些患者术后仍然可能出现血管再度狭窄的现象,即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ISR)。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能否避免呢?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杜娟来说说。

介入治疗后少数病情可能反复
作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的患者。通过这一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血流情况,缓解胸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然而,某些患者即便实施了支架植入,血管依然可能再度狭窄,这一现象被称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高发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13个月。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治疗后有约20%的病例可能出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本就很复杂,那么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可高达60%。
当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程度超过中度时(即血管内径缩小超过50%),患者会出现心脏供血不足,再次反复出现活动后胸痛、胸闷,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哪些原因易导致冠脉支架再狭窄
临床上,导致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以下3种。
1.患者血管病变情况特殊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使血管壁变得非常坚硬,导致植入的冠脉支架难以完善扩张;分叉处的病变及开口(血管起始段与主干血管连接的部位)的病变位置较为特殊,血管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支架难以完整覆盖这些区域;小血管病变不容易找到匹配的支架,而长病变(血管病变范围较大)提供了血管内瘢痕组织增生的机会,这些情况都会增加支架再狭窄的风险。另外,对于接受过慢性完全闭塞手术或者心脏血管搭桥术的患者而言,由于血管的内膜及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出现支架再狭窄的风险也较高。
2.慢病因素影响手术效果
糖尿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容易出现血管内膜增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尤其是血压和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血管长期受到压力和血管内脂质的攻击,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体内毒素积聚,血管的状态会变差,这些慢性病因素增加了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此外,高龄和肥胖也可诱发支架再狭窄。
3.与支架类型和植入水平相关
金属裸支架就像是一个没有“保护层”的小金属网,撑开堵塞的血管后,虽然能暂时疏通血流,但因为它没有药物来控制血管内的修复反应,容易刺激血管内膜增生,增加再狭窄的风险。不过,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的更新迭代,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另外,支架在植入时如果膨胀不完全或者贴壁不良,也会导致支架和血管壁之间出现空隙,影响血流,导致血管再次变窄。部分患者对支架表面的聚合物产生过敏反应,会引发炎症,影响血管健康。因此,合理选择支架类型、确保精确植入对减少支架再狭窄的发生至关重要。
少数情况下,风湿免疫性疾病会引起冠状动脉慢性炎症,进而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当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时,给已发炎的血管中植入支架,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管壁增厚、组织增生,如不及时控制这种免疫活跃的炎症状态,患者便会反复出现支架再狭窄,带来灾难性的心血管事件。
如何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风险
根据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确有必要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手术干预,以延缓病情发展。但考虑到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建议从3个方面做好准备,尽量降低其发生风险。
一是做好健康管理与症状监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如低盐、低脂饮食,以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给心脏带来额外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等。同时,患者需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特别是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前胸有压迫感、气短或心慌等不适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没有明显缓解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二是遵医嘱规律药物治疗。患者术后应遵医嘱规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内壁增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使上述指标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达到目标值。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支架再狭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药物来控制血管炎症。
三是定期复查。患者需进行定期复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等。有明显心前区不适症状者,还需完善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OCT)。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则要监测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一种血清蛋白质),以及血管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支架再狭窄的免疫因素,以便及早干预。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相关内容:
-
揭秘活体器官工厂:用自己细胞造备用身体算谋杀还是医学奇迹?
来源:网易新闻(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为什么医学突破常见于小鼠试验却很难转化为临床疗法?为什么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通过审批者寥寥无几?为什么器官移植等待名单总是漫长无比……这些难题背后存在一个共同根源:我们极度缺乏合法、合伦理的人体组织和器官来源当然,用这种商业化的措辞来描
2025-04-04 16:10:00 -
我国专家研究脑卒中治疗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杭州4月3日电(记者黄筱)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上线题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4.5至24小时内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原创性论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严慎强、周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楼敏为唯一通讯作者。脑卒中(
2025-04-03 17:32:00 -
平阴县中医医院上演“生死时速”,多学科协作打通生命绿色通道
近日,平阴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同时接诊两例高危胸痛患者。医院迅速启动胸痛中心应急响应机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在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下,两例急危重症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争分夺秒——生命急救双警报两例胸痛患者先后由120紧急送入医院,心电图未提示心梗,患者胸痛、大汗症状指向主动脉夹层等致
2025-04-03 14:40:00 -
中国专家从分子层面证实夏荔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机制登上国际期刊
近日,一篇题为《夏荔芪胶囊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焦亡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美国男性健康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发表。该论文揭示了夏荔芪胶囊通过调控炎症通路,抑制前列腺炎症和细胞焦亡
2025-04-02 18:32:00 -
“人民英雄”张定宇,有新身份
4月1日,“生命·希望——2025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在沈阳举行。现场,“人民英雄”张定宇被聘请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公益大使”,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活动现场,张定宇等发出倡议张定宇出生于1963年12月,曾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
2025-04-02 12:03:00 -
科学体重管理,中西医这样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健委负责人在记者会上介绍,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致病因素跟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去年16个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实施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如何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
2025-04-02 07:54:00